【古代文學】盛唐的預告:張若虛,劉希夷
知識點概述
張若虛與劉希夷所處的時期,詩歌在題材、技巧、聲律、風骨之外等方面已日趨成熟與完備。二人的出現標志著唐詩意境創造的最終完成,繼而走向全盛。張若虛現存《代答閨夢還》和《春江花月夜》兩首詩作,后一篇章尤為著名,不僅擺脫了作為靡靡之聲的宮體詩,而且糅合壯麗的景致與博大的情思,展現了大家之氣。劉希夷有頗多借詠春感慨青春之作,其中以《代悲白頭翁》為代表。
特征分析
- 《春江花月夜》乃是樂府舊題,陳后主、隋煬帝、諸葛穎、張子容等皆有同題之作。張若虛采用流暢宛轉的長篇歌行體式,在題旨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其一變過去被稱為“清辭巧制”“雕琢蔓藻”的淫靡之音,為景致注入詩情畫意以及個人體察,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氣象玲瓏的詩境。詩歌時空跳躍,既有“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這般靜謐夜景的書寫,對“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般似水年華的體認,也有對宇宙生命的追尋。結尾“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將月景與婦人的離愁別緒相聯結,為詩境披上一層煙火氣,令人回味無窮。清代王闿運評之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澤厚認為此篇懷有“少年時代的憧憬與悲傷”(《美的歷程》)。
- 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是擬古樂府之作。此詩前半部分寫洛陽女子“坐見落花長嘆息”,因睹花而生出對紅顏易老的感嘆;后半部分寫白發老翁回憶“伊昔紅顏美少年”,表達對世事無常的無奈。在此基礎上,作者又能夠跳脫出物事,將主旨提升到更高的層面。比如,詩中作為轉折與過渡句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與《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傳達的意蘊是一致的,不僅有著對青春易逝、物是人非的惋惜,也暗含對大自然恒久生命力的頌揚。短暫與永恒對舉,在惆悵哀傷之余又懷有希望與向往;這就使作品不再僅限于個人的自怨自艾,因而不流于矯揉造作。
加深印象
對張、劉二人地位的認可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也可以說是見仁見智,目前通行的文學史多有提及,較早的或是域外的版本則繞開不談??陀^來說,四杰的清新剛健、陳子昂的梗概多氣,相對而言還是“繼承”的成分較多;張、劉則是在舊題、擬古的基礎上,創造了另一種明麗純澈的境界,而這正是彼時唐詩所缺乏的。這種飽含真我的空明詩境,一方面表明唐詩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另一方面也激發了日后富于青春氣息的篇章??傊?,初唐詩至此在各個方面已“蓄勢”完畢,緊接著便是唐詩高潮的到來。
本站遵循CC協議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轉載請注明來自:一往文學-8年專注文學考研
- 下一篇: 【現當代文學】文學新時期的“想象”
- 上一篇: 【古代文學】初唐“新變”之陳子昂
相關推薦
- 【古代文論】儒家詩論經典《毛詩序》(一)
- Posted on 05月20日
- 【古代文學】五言之冠冕——《古詩十九首》
- Posted on 07月05日
- 2015年吉林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考試科目
- Posted on 04月15日
- 陜西師范大學學姐古代文學考研復試經驗,字字珠璣!
- Posted on 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