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巴金前后期創作的對比
- 知識點概論
- 創作前期的一系列小說,主要表現在洋溢的青春與革命精神,革命精神的繼承以及對于封建就是家族的反叛。
- 巴金在創作中后期,由激情洋溢的青年的反抗轉變為深刻冷靜的反思。
- 結合作品分析
- 巴金小說創作的前期,青春與革命精神表現在《滅亡》的主人公杜大心是一個病態卻真誠的革命者,他目睹了官員的車撞人后揚長而去,饑餓的孩子因為偷了一根蘿卜而遭到毒打,杜大心自覺人生的每一道門都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因而放棄追求個人的愛而投入工作,追隨者的犧牲使他心懷愧疚,因此以刺殺官員的方式犧牲,作者隱喻了把個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官僚的滅亡,與革命先驅犧牲滅亡的雙重性,而最后以官僚的輕傷與杜大心的死亡作對比,表現個人主義犧牲的無辜,在病態中見正義,毫不妥協中見虛無。
- 創作前期,對于革命精神的傳承表現在如《新生》中,李冷以日記的形式,寫了在杜大心的感召之下一群人的革命。
- 《家》中以激烈飽滿的熱情,對封建的舊式家族結構給予了批判。
- 在創作中后期,《憩園》通過楊姚兩家的命運展現了舊家族制度的另一個側面,祖先的財產成為后輩的枷鎖,使其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無論怎樣性格的人,如果不突破這種束縛,都會成為如楊夢癡一類“敗家子”的形象。楊夢癡作為擁有祖先財產的紈绔子弟,念于享樂,失去了為夫為父的資格,而姚國棟非但沒有以此為戒,反而溺愛與縱容兒子走向了相同的道路。
- 創作后期的《第四病室》以有限的空間反映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將中國的一系列社會現象反應在有限的空間之中,金錢的權威高于人的性命,斷臂的員工受了風寒因無錢購買特效藥而死亡,患梅毒的父親治病使兒子負債累累,臨死還要讓兒子為其購買墳地,富人嘲笑病痛的窮人并欣賞他們的死亡。
- 創作后期的《寒夜》,以知識分子汪文宣與曾樹生追求戀愛自由組建現代家庭模式卻受到了時代的沖擊,作者借此表明,單是家庭模式的轉變并不能帶來高枕無憂的幸福,家庭模式是受到社會制度籠罩的。
- 加深印象
在巴金的創作中,“夢”作為小說情節中的隱喻性因素,出現在多部小說之中,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主要意義在于:
- 以夢作為說教:《新生》中李冷犧牲之前夢到母親教導自己以母子之愛來愛他人,給了李冷以反抗現實的勇氣。
- 將夢與現實交織:《家》中高覺慧夢見鳴鳳將自己驅逐到了波濤之中,具有時代感。
- 夢是對于現實的反映:《憩園》中黎先生的夢反映了對于姚太太的愛慕,對寒兒的同情,以及挽救楊夢癡的急切心理。
- 傳統心理結構的反映:《寒夜》中汪文宣夢見在火中不顧妻子的呼喊而救出了母親,隱含著戀母的情節。
本站遵循CC協議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轉載請注明來自:一往文學-8年專注文學考研
- 下一篇: 【古代文學】《淮南子》
- 上一篇: 【外國文學】雨果的小說創作特點
相關推薦
- 【古代文論】蘇軾的文藝思想
- Posted on 08月15日
- 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考試科目
- Posted on 01月21日
- 【外國文學】屠格涅夫的創作特點
- Posted on 08月08日
- 【古代文論】詩歌評論專著《詩品》
- Posted on 0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