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魯迅散文的創作意義
知識點概要
- 《野草》
1、 “獨語體散文”“自我審視”逼視自己的靈魂并引發出哲理性的思考。
2、 大量采用象征、暗示等表現手法,作者將生活感受寓于景物與故事之中。
3、 大量運用夢境、意識流等寫作手法。
4、 格式多樣將外國的散文詩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借鑒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培根的《隨筆》,既有抒情、敘事以及辛辣的諷刺詩。
- 《朝花夕拾》
- 回憶童年生活,充滿了個體生命的童年時代與人類文化發展的童年時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氣。
- 對于摧殘人類天生的愛心的封建論理、舊道德、舊制度的批判性審視。
- “閑話風”,任心閑談,在紛擾之中尋找出一絲閑靜。
- “漫筆”的筆墨趣味,題材上漫無邊際,行文結構上的興之所至的隨意性。
- “原生味”的語言風格。
結合作品理解
- 《野草》
- 《影的告別》、《好的故事》、《風箏》、《死火》等可以歸入這一類,其中雖有各種不同情緒的體現,但以作者的苦悶與自我解剖為主。
- 《秋葉》中的棗樹,《雪》中“朔方的雪”,《過客》中的過客,《這樣的戰士》中的“戰士”都是魯迅的自我寫照,包含著一絲孤獨的情緒。
- 《野草》中有7篇文章是以自己的夢境作為開端來出現的。每篇都是以“我夢見自己”這樣的句子作為開頭,在《死火》《失掉的好地獄》中,表現了現實中所沒有的情景,在《立論》《頹敗線的顫動》中則表現了現實中常見的生活現象。在《死后》中,既有荒誕不經的事物,也有現實中的生活場景。
- 《朝花夕拾》
- 《父親的病》《阿長與山海經》中,展現一個“人間至愛者”對于人類生存的基本命題“愛”與“死”的童年體驗的追憶與成年人的思考。既體現著魯迅心靈中柔軟的一面,又不乏悲愴與蒼涼,二者互為表里,構成了一種特殊的韻味。
- 《二十四孝圖》《五猖會》中充滿著批判與嘲諷,可以視為魯迅的雜文筆法向散文的滲透,體現了魯迅現實關懷的一面。
- 《狗貓鼠》中,忽而天上人間,忽而現實世界,體現了作者漫無邊際的想象力。
加深理解
- 《野草》既是魯迅的第一部散文詩集,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詩集,其風格與寫作姿態可以用“獨語”來概括,這主要是逼視與抒發自己靈魂深處的矛盾、緊張。焦慮,包括難以言傳的感覺、情緒、意識以及潛意識,并引向哲理性的思考?!兑安荨肥切撵`的煉獄中熔鑄的魯迅詩,是浸透著生命體驗的“反抗絕望”的哲理。
-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朝花夕拾》其實是對童年“談閑天”的追憶與模擬,這就規定了《朝花夕拾》中的特殊散文氛圍:自然、親切、和諧、寬松。
本站遵循CC協議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轉載請注明來自:一往文學-8年專注文學考研
- 下一篇: 【現當代文學】魯迅小說的文學史意義
- 上一篇: 【現當代文學】周作人的散文特征
相關推薦
- 【外國文學】18世紀啟蒙文學在歐洲各國的發展
- Posted on 05月31日
- 2015年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目錄
- Posted on 05月26日
- 【外國文學】《簡·愛》的創作特點
- Posted on 07月22日
- 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考研經驗分享
- Posted on 08月07日